“学术创新不能光停留在纸上,要实际解决临床看病的问题。”
文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谭丽平
编辑|张昊
图片来源|视觉中国
正式退休一年后,75岁的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仍然会频繁出席行业内会议,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。
名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企业家,吴以岭有多重身份。而且出生于1949年,是共和国的“同龄人”。
他从事中医络病理论创新转化研究40余年,创立“中医络病学”,形成了指导心脑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。他以理论为指导,开辟了心脑血管治疗的新策略,研发了通心络胶囊、参松养心胶囊、芪苈强心胶囊等10余种国家专利新药。
他辞职“下海”,借款开办医药研究所,从研发、战略、营销,一手创办了以岭药业,最终成就了百亿元级别市值的上市公司。
时至今日,尽管吴以岭已经有了众多的荣誉和光环,但在他看来,“名不名,那是虚的”,他最看重的还是“医生”两个字。在很长一段时间,每周二他都在络病门诊室坐诊,挂号费也是延续了多年的8元。
而作为共和国同龄人,他的人生既有个人奋斗的色彩,也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记。
创立络病学
1949年,吴以岭出生于河北衡水一个中医世家。尽管求学之路因各种原因不太顺利,不过从十几岁开始,他就跟随父亲在城乡间问诊治病。
治病救人之余,他几乎每天沉浸于家中丰富的古医学典籍中。有一年冬天,忙了一天,晚上他又坐在灯下苦读,到了大半夜想去上厕所,刚一出门就栽倒在院子里。之后醒来,才意识到可能是煤气中毒。
1977年高考恢复,28岁的吴以岭,凭借十余年的医学积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,仅准备了一个多月,就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。一年后,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,吴以岭再度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。
研究生期间,吴以岭的专业是心血管和糖尿病。也是在此,他接触到了络脉、络病的课题,开始了与“络”的不解之缘。
“在古代,经络是水利学概念,好比大的江河水道是‘经’;江河的分支——河渠以及延伸陇渠构成的网络叫‘络’。后来被中医借用,用‘经络’来形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。”他介绍。
“两千年来,中医重点关注经,较少研究络。至清代中医名家叶天士,他将络脉、络病的概念具体化并提出治疗方法,但终究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,也无专门著作。”吴以岭意识到络的重要性,于是开始了关于络脉、络病的理论研究。
1982年,33岁的吴以岭研究生毕业,回到河北省中医院从事心血管一线诊疗工作,一干就是10年。
一次“阴差阳错”的经历,则让吴以岭意外研制出了如今以岭药业的拳头产品——“通心络”胶囊。
彼时,一位冠心病患者找他看病,原本开给患者的一包“虫类药”药物,应三天分在三服药中煎服,而患者第一天就把那一包含有全蝎、蜈蚣的“虫类药”一次性煎服了。未料,这个小小的意外不仅没有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,反而证实了把虫类药疏通络脉的原理,放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向是正确的。
基于此,吴以岭初步拟定了一个治疗冠心病的处方:用人参作为“君药(中医理论里,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,是方中不可或缺,且药力居首的药物)”,又加入了全蝎、水蛭、蜈蚣、土鳖虫、蝉蜕五种虫类药。当时名为“五龙丹”的方药,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通心络胶囊。
为了进一步验证疗效,当时每月工资只有60元钱的吴以岭借了6万元,自己做了300份胶囊,免费送给病人服用,效果很好。时至今日,通心络胶囊在国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也是在研制出“通心络”处方的同一年,吴以岭萌生了系统梳理络病理论的想法。通过20多年的潜心积累,2004年,由他主编的、185万字的《络病学》专著正式出版,标志着“络病证治”体系建立。
专家评议认为,该研究“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,为中医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”。“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”也因其理论创新及应用成果显著,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“学术创新不能光停留在纸上,要实际解决临床看病的问题。”吴以岭一直强调络病理论的构建,不只是填补中医学说的一项空白,更重要的是,能真正解决临床治疗难题。
从医生到企业家
吴以岭从医生到企业家身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发生在1992年。
在临床一线干了10年后,吴以岭开始思考,仅凭一己之力能诊治的患者人数有限,如何能让更多患者受益?
他算了一笔账:临床医生30岁研究生毕业,从30岁到60岁退休,一辈子的医生生涯中,也就能看几十万个病人。但如果做成一个药物,将自己所学知识变成药物,在国内国际产生的社会效益肯定大得多。
他决定将新药产业化,从通心络处方开始着手创业。于是,1992年,他辞掉了“铁饭碗”,借来了10万元,成立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,这正是以岭药业的前身。那一年,他43岁。
据媒体报道,以岭药业的每一步发展,吴以岭都占据着重要作用。包括最初创业时,他带领最早一批员工,在租来的房子里,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安装化验室,装备药房。他本人没有节假日,每月也只拿着200多元的工资。
北京,以岭药业总部
到了1996年,通心络胶囊获批新药。这也意味着公司将进入产业商业化的关键时期,1997年,吴以岭亲任公司销售部经理,开始将通心络推向市场。
吴以岭采用的是学术品牌推动营销的模式。为了让销售军团更有战斗力,他要求公司所有业务代表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,各大地区经理均得有医学学士或医学硕士学位,并在北京、上海、长沙等26个省市设立了销售办事处,销售网络扩展到全国。治军严厉且有方,以岭药业的营销团队一度被行业称为“销售铁军”。
通心络没有辜负吴以岭的期望:先后获得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。到了1999年,通心络迎来了2000多家经销商,4年间销售额就突破5亿元。
此时,当初那个医药研究所也已初具规模,以岭医药集团也正式组建。
曾有行业人士指出,“无论是研发、战略、政府关系,以岭药业对董事长的依赖很大,吴以岭是企业的关键人物,他的想法对企业方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。”
2010年,通过几轮股权转让和转增资本金,以岭集团变更为吴以岭全资持有。
至2011年7月,以岭药业登陆A股时,吴以岭成了“院士首富”。当日,以岭药业收盘价44.68元/股计,他个人持股市值高达60多亿元,而其家族95.67亿元的身家,远远超过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。在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,吴以岭家族以104.9亿元财富值居于第69位。
几次救火
在以岭药业早期的发展中,通心络功绩显赫。以2008年为例,以岭药业实现营业收入9.39亿元,其中这款药就创收了6.4亿元,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为68%。
之后接棒的药品同样由吴以岭研发,就是公司的另一款重磅产品——连花清瘟胶囊。
2003年,非典疫情暴发,吴以岭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研制出了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。据报道,从研制到生产,连花清瘟胶囊仅用了半个月时间。最后经绿色审批通道,2004年5月,该药快速获药监局上市许可。
不过,连花清瘟上市之时,国内非典疫情已经结束,它尚未展示实力。但之后,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流行性感冒,连花清瘟终于声名远播。
尤其是在2009年,甲流暴发,北京佑安医院等9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的“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循证研究”结果表明,连花清瘟胶囊在退热、缓解流感症状方面优于达菲,且治疗费用较低。它因此销量大增,从上年的1.76亿粒猛增至当年的13.82亿粒。
据报道,从2005年到2019年,连花清瘟累计18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列为治疗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诊疗方案。
在新冠疫情中,连花清瘟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,并让以岭药业的感冒呼吸系统类药营收占比一度超过了过去“当家”的心脑血管类药物。
也是在2009年,吴以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这是当时中医行业极为罕见的院士。
彼时,“企业家院士”的身份还引起不小争议。对此,他选择了沉默,只是一如既往地埋头于自己所钟爱的络病理论及治疗方药研究。“我们不管别人(说什么),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。”
基于连花清瘟的市场爆发,2020年是以岭药业明显的分水岭。
在此之前,以岭药业的发展速度并不算亮眼。营收从2011年的19.53亿元增长至58.23亿元,约14%的年复合增长率;归属净利润从4.54亿元增长至6.07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为3.68%。
而2020年明显提速。当年营业收入就达到87.82亿元,同比增长50.76%,归母净利润为12.19亿元,同比增长了100.95%。到了2021年,营收更是步入了百亿元大关。最高峰时,以岭药业市值超过900亿元。
这几年以岭药业的收入因市场变动下滑明显,吴以岭也是带领团队在积极推动整个公司的新业务布局。
连花清瘟之后,他继续主导了10余种国家专利新药。其中,包括抗心律失常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、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等,加上通心络胶囊,这三大药物大大提高了难治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,也是后来让以岭药业奠定心脑血管领域重要市场地位的基石。
这几年,以岭药业还进入了包括肿瘤、糖尿病、神经系统等新的疾病领域,也开始涉足化学药和生物药。
以岭药业也在抢抓中医药国际化的潜在市场机会。据了解,芪苈强心、通心络、参松养心、连花清瘟胶囊等专利药品已进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,改善睡眠的酸枣仁油软胶囊、连花呼吸系列等健康产品累计获得国际批文百余个。
实际上,从2011年起吴以岭就开始准备退休。
2013年,以岭药业开始了代际传承工作,吴相君卸任以岭药业常务副总经理兼营销中心总经理,成为以岭药业的法定代表人,并出任总经理一职。吴以岭则专心做自己热爱的中医药,忙着做研究、写书,其领衔团队完成的论文、专著持续获得奖项。
但“无奈”过去5年,以岭药业一直处在国内医药市场的中心舞台上。直到2023年,吴以岭才正式卸任了以岭药业的董事长。
作为终身名誉董事长,他肯定会继续关注着这家已经走过32年的企业,但注定会“渐行渐远”。而他自己,也终于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最热爱的中医药研究上了。
参考资料:
《中医药创新的践行者》,人民网
《络病传奇》,燕赵都市报
《吴以岭不忘初心执着中医》,环球飞行
《吴以岭:“我就是一个大夫”》,河北新闻网